2013年上半年,銷售收入增長21%,利潤增長71%,在行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。而全國汽車行業上半年的銷售量增幅僅為12%。
在經濟疲弱的大背景下,中通為何能大踏步前進?他們采取了什么措施?他們的理念又是什么?記者對其深入采訪,就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分析梳理。
2000年,中通客車做了一件讓同行刮目相看的事:派遣十批共180人的管理、技術以及一線員工赴荷蘭BOVA公司學習,這在聊城開了該行業派員出國研修的先河。他們與荷蘭員工一同工作,感受世界一流客車制造企業的技術精髓和企業文化,對于他們的工作心態和工作熱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2006年,中通教育學院成立,這是客車行業第一所企業大學,為公司培訓了一大批技術骨干、高技能專家和管理專業人才,目前已與吉林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了三期工程碩士。中通有兩條生產線,一條生產產品,一條生產人才。
現在中通已有四個技師工作站,培養了數十名首席技師,分布在公司的制件、涂裝、焊裝等各個崗位。
業績的支點是借力
一個企業能發展多大,關鍵在于它能在多大范圍內整合資源,借力發展。
2005年,中通的新能源客車正值研發初期,由于人才、設備等的欠缺,他們聯合清華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流院校聯合攻關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目前,中通的純電動客車和混合動力客車均在國內領先,產業化規模居行業前列。
借力同樣體現在市場運作上。在海外市場,他們整合當地的營銷和服務資源,中通客車在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暢行無憂。同時,企業利用當地的制造資源,把中通的客車制造技術輸出國外,在當地建線生產。中通客車僅在中東地區的總銷量就達到5000輛,外匯增幅年均達到30%以上。
他們采取"請進來、走出去"的方式,把碩士生導師請進中通,工程師在家門口就學到了工程碩士的優秀課程。他們與哈工大聯合建立試驗室,共同攻克焊接技術等難題。在多個職業學院設立了"中通班",向學生講述客車技術及公司文化,學生沒畢業就成了"中通人",一畢業就能上崗。
"企業借助資源整合這個支點,可以撬動起巨大的潛在市場。"中通客車董事長李海平說。
業績的關鍵是抓機遇
2004年,中通客車開始新能源客車的研發,當時產品沒有標準,行業沒有參照,國家沒有政策、業內沒有形成氣候。他們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,不知失敗了多少次終于獲得成功。
2007年,中通在交通部清潔燃料專家的指導下,開始了LNG、CNG燃氣客車的開發,并在當年底下線了第一臺燃氣客車,在海南建成了"863"燃氣客車示范線。當時,國內燃氣客車并未普及,行業內企業鮮有涉及,到現在一些主流企業的燃氣客車產品型譜仍未完善,他們早年的投入轉化為市場優勢,燃氣客車占居行業前兩位。
2006年以前,困擾中通的一個大問題是沒有底盤資質,導致客車質量不易控制,整車布置不好協調,難以適應更加個性化的市場需求。當年12月份中通獲得了底盤生產資質,正式成為客車整車生產廠。他們抓住機遇,大干快上,底盤研發能力和生產水平跨入行業前列。目前,8米以上客車底盤實現自行研發生產,中通客車整車質量穩步提升,產品型譜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加強,發展步入新階段。
2008年,中通純電動客車作為奧運一號車,代表中國客車服務北京奧運會,這是中通新能源客車在國際場合的首秀。從此,中通新能源客車源源不斷地行駛在國內外的大地上,市場規模始終居行業前二位。今年上半年,新能源客車銷售近1000輛,占國家全部銷售的近20%,燃氣客車成為國內客車企業中保有量最多的品牌,燃氣客車和新能源客車銷售收入占公司整體業務的2/3,新興產業為公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2011年,中通看到了校車的發展潛力,著手校車的市場調研和技術開發,在國家校車政策出臺后,中通校車供不應求,迅速躋身全國校車市場規模前兩位。
2012年,公司獲得國家8000萬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研發補貼,占全國補貼額度近1/20。
"機遇轉瞬即逝,抓住了就成功,錯過了就失敗。"公司總經理孫慶民如此詮釋。